因此,从航母的命名规律来看,这背后显然有着更加深远的寓意。根据《大公文汇》在相关报道中的分析,我国航母的命名不仅符合国家的规范,而且与百年前的历史息息相关。1894年,北洋水师的驻地位于山东威海,当时的北洋舰队被誉为亚洲最强,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一支举足轻重的海上力量。与此同时,日本在军事上不断扩张,并表现出吞并朝鲜半岛的意图。
1894年,日本发动了突袭,史称黄海海战,并占领了辽宁省的多个城市。这场战争中,双方损失惨重。战后,清朝政府内的主和派主张与日本恢复外交关系,而北洋水师却面临着财政困境。第二年,日本再次发动进攻,进犯中国山东的威海卫与荣成。北洋水师因未能及时获取情报,导致形势急转直下。
在威海卫的防卫战中,驻军大部分是训练不足的新兵,在日军猛烈攻击下只能勉强防守。特别是在荣成一战,当地驻军指挥官见战局不利,居然决定放弃阵地,撤回城市,部分士兵甚至逃往济南。随着防线崩溃,戴宗骞带领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他一边指挥作战,一边撤退,最后退至刘公岛,在无力回天之际,他选择自尽。
而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的英雄丁汝昌依然坚守岗位,屡次请求增援,但始终未果,最终在绝望中选择自尽。许多人认为,日本之所以敢于发动侵华战争,与之前的马江海战结果密切相关。1884年,法国军队入侵福建,福建海防官员的懦弱表现成为当时的笑柄。福建巡抚张兆栋见法国舰船阵容强大,吓得晕倒,而福建水师的高级将领们纷纷失职,导致福建海防形势危急。
尽管福建水师的高级指挥官较为软弱,但士兵们却展现出了不屈的英勇精神。在扬武号遭遇猛烈炮火时,船员们毫不畏惧,甚至在舰船即将沉没的瞬间,依然高喊“舰虽亡,旗还在”,最终为国捐躯。而福星号也在炮火中奋力抵抗,直到最后一刻仍坚守阵地,英勇作战。日本人在了解这一情况后,也派人前来考察,吸取法国作战的经验。
如今,当我们回顾中国三艘航母的命名时,不难看出,它们正是在向三场历史性海战致敬——辽宁舰、山东舰和福建舰的命名,分别呼应了北洋水师的历史与英勇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北洋水师曾以“亚洲第一舰队”自豪,舰队中包括辽宁舰在内的15艘舰船。因此,辽宁舰的舷号定为16,寓意着对历史的纪念与传承。此后,山东舰与福建舰的命名也依次沿袭了这一传统。
虽然新中国海军的历史相对较短,但先辈们为了今天的“蓝水海军”付出了无数努力与牺牲。中国航母的从零到三艘的过程,正是中华民族崛起的重要象征。
参考文献:
- 《揭秘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命名三大理由》 北京日报
- 《一图揭秘山东舰丨因何得名?原因有二》 澎湃新闻
- 《创造中国造船多个第一!福建舰,也是他们的梦想》 福州新闻网
- 《来论丨中国航母命名背后藏着一个「复兴」梦》 大公文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