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5年时,尽管中韩两国并未正式建交,但两国之间的非官方接触已悄然增加。1983年,一架中国民航客机被劫持至韩国,经过一番谈判后,韩国归还了飞机和乘客,并收到了中国支付的相关费用。这次事件为两国后续的外交沟通提供了契机。
此后,体育和文化领域的交流逐渐增多。1985年,韩国网球队访问中国昆明,中国篮球队参加了在首尔举行的亚洲青年锦标赛。民间的互动为两国关系的解冻铺下了基础。但在军事和政治领域,两国之间的互信依然较为薄弱,尤其是在海上边界问题上,摩擦时有发生。
3213号鱼雷艇隶属于中国北海舰队快艇第1支队第61大队,属于湖川级(Type 025)水翼鱼雷艇。该艇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的轻型高速军舰,专为近海作战而设计。船体长21.8米,宽4.9米(加上水翼后宽6.3米),吃水深度1.83米,标准排水量39吨,满载时43吨。动力系统采用三台12V180型柴油发动机,最大功率可达3300马力,航速可达到54节,续航力为500海里,作战半径150海里,具备抗5级风浪的能力。
该艇的武器配置包括两座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能够发射53-56型鱼雷,同时配备两挺14.5毫米双管机枪,分别安装在指挥台后方和艇艉。此外,还能携带六枚小型深水炸弹或两枚沉-500型水雷。凭借其高航速和灵活性,3213艇在当时是沿海防御的重要装备。
1985年3月21日,3213号鱼雷艇作为指挥艇,带领另外五艘鱼雷艇从青岛军港出发,前往黄海执行常规的训练任务。艇上有19名艇员,包括2名指挥官和17名普通艇员,任务内容主要是队列航行和通信演练。这次任务本应是一次常规操作,但由于艇员中大部分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且大多来自农村,军事素养参差不齐,这种情形为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此次叛逃的两名主谋,分别是负责电讯和电航的年轻艇员,他们都曾在1984年从其他艇调入3213号,入伍不到两年。台湾当局在1980年代通过电台不断向大陆传播“自由世界”的理想,承诺高额奖励叛逃者。这些宣传对一些年轻人产生了影响。再加上80年代初农村生活的艰苦,部分人对前途感到迷茫,可能导致他们萌生叛逃的想法。尽管两名艇员的个人背景并无特殊之处,但他们受外部信息的影响及一时冲动作出了叛逃的决定。
3月21日下午,六艘鱼雷艇完成训练后开始返航。3213艇在任务结束后放松警惕,成为了叛逃者发动的目标。两名叛逃者趁机行动,他们事先准备好备用钥匙,打开了军舰的枪柜,拿出了冲锋枪和手枪。随后,他们迅速控制了驾驶室,并在短短几分钟内枪杀了艇长、两名指挥官以及几名其他高级军官。在混乱的局势中,副艇长和轮机长受伤倒地,剩余的艇员被严密控制。最终,六人死亡,二人重伤,其他艇员被俘。两名叛逃者调整航向,计划开船前往韩国,继续向台湾进发。
鱼雷艇在夜幕的掩护下全速航行了约9个小时,燃料渐渐耗尽。22日凌晨,发动机失去动力,艇身开始漂流。海面雾气浓重,能见度极低。叛逃者点燃了照明弹,希望能够引起外界注意,但仍然无人回应。直到22日上午,韩国渔船“渔威六号”在小黑山岛附近发现了漂浮的3213号鱼雷艇。由于艇上悬挂着中国海军旗,渔民怀疑其为间谍船,立刻联系了韩国海岸警备队。
警备队出动巡逻艇将失去动力的军舰拖至下旺嶝岛附近停靠。经过确认,韩国军方得知这是一艘中国军舰,并在艇上发现了血迹和受伤人员。韩国迅速封锁了现场,等待进一步指示。中国方面在3213艇失联后立即展开搜救行动,一艘中国军舰进入韩国海域,试图接近失踪的军舰。双方因此陷入了长时间的僵持。最终,经过数小时的对峙,韩国同意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表示愿意归还艇员和军舰。
此事件在中韩两国的外交渠道中通过非官方方式紧急沟通。中国通过新华社香港分社,韩国通过驻港总领事馆联系对方。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表示歉意,并要求归还鱼雷艇及人员。韩国方面则迅速成立了联合调查小组,详细询问了未受伤的高级艇员,同时对两名叛逃者进行简单询问,避免深入探讨其动机。
3月26日,中韩双方决定在群山港以西约130海里的公海上进行交接。韩国派遣两艘军舰护送,另一方则派出六艘舰艇接应。两国军舰在交接现场保持了克制的态度,交接仪式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完成交接后,3213艇被中国拖回青岛,叛逃者被秘密移交。
事件发生后,叛逃者被中国军事法庭判处死刑,迅速执行。其他艇员接受了调查,幸存者逐渐康复。尽管此事件以悲剧告终,却意外促进了中韩关系的改善,双方在危机中的冷静处理为后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1992年中韩正式建交,而这起事件被认为是其中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