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运气极好,真的找到了没有主人的荒地可以开垦,你也将面临一系列巨大的挑战。首先,开荒所需的耕牛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古代没有现代化的开垦机械,单凭人的双手去开垦荒地既费时又费力,因此一头耕牛成为了必备的工具。然而,耕牛的价格却并不便宜。以宋朝为例,据史料记载,宋朝大观四年时,一头牛的价格高达五七千文,而当时一贯钱价值770文。这样算下来,购置一头牛至少需要五贯钱,这对于普通农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经济负担。
而到了宋徽宗时期,一头牛的价格已经涨至10贯以上,甚至有诗歌《墨牛图》称“一牛动是万钱值”,这意味着在那个时代,一头牛的价格远远超出了农民能够承受的范围。为了买一头牛,禁军士兵需要几乎整整一年不吃不喝,而普通农民的经济状况更是无法支撑他们购买这样昂贵的工具。即便是拥有一切开垦工具,开荒并非一帆风顺,还要面对政府对土地的严格管理。
古代的税收主要来源于人头税和土地税,农民的负担非常沉重。开垦荒地不仅要面对税收问题,还必须缴纳地税和附加税,甚至包括开垦工具的税费。对于普通农民来说,税负沉重,负担不起这么多费用。所以,即使有开垦的机会,农民们也很难承担起这些巨额的费用。
此外,许多荒地往往远离水源。即便开垦成功,由于缺乏水源,农民们也无法进行灌溉,导致土地无法高效耕作。因此,单纯开荒往往并不明智。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耕作都离不开水利设施。水源附近的土地早已被开发完毕,农民们要想找到适合耕作的土地,必须冒险跋涉至遥远的地方。这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困难,尤其是耕种后的居住问题也随之而来,若想在荒地附近搭建居所,不仅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还可能无法实现长久的居住。
有人或许会问,既然古代如此重视水利建设,难道农民们没有掌握灌溉技术吗?事实上,虽然一些农民确实具备灌溉的知识和技术,但修建灌溉工程是政府的责任。除非政府允许,农民是无法随便动用公共资源进行修建的。因此,在没有水源保障的情况下,农民开垦荒地的风险也变得更加巨大。
因此,面对这些重重困难,农民们的首选便是去地主家务农,依靠地主的土地生存。开荒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挑战,更是法律与社会制度所带来的无形压力。最终,大多数农民只能选择最安全的道路,投身于地主的生产体系中,而不是去冒险开垦荒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