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像
据《史记》载,伍子胥去楚奔吴并非从湖北(楚)直接到江苏(吴)的,而是经历一些波折。早在伍子胥父兄被害前,费无忌向楚平王谗言太子建谋反,太子建逃亡到了宋国(河南商丘)。伍家蒙难后,伍子胥遂奔宋,遇到宋国内乱,便与太子建一同奔郑(河南郑州)。郑国以礼相待,而太子建却与晋国联合反郑,被郑定公所杀,伍子胥只好带着太子建公子胜一同奔吴。也就是说伍子胥奔吴路线是从郑州到苏州,他过“昭关”的故事也就是发生在这段路途中。
伍子胥自郑至吴,《左传》只有简单的三个字:“员于吴”。时在楚平王七年。《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郑定公与子产诛杀太子建。建有子名胜。伍胥惧,乃与胜俱奔吴。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
伍子胥从郑州到苏州,从今天的地图来看,郑州——含山——苏州三处连接仿佛是一条直线;而郑州——罗田——苏州则转了近90度的弯,似乎于逻辑不合,也与众多历史记载不符,但在逃命的环境下,绕道而行也未必不通;从另一个侧面分析,正体现了政治家、军事家伍子胥采用迂回战术出其不意的大智慧。
含山昭关不属楚
楚国发源于今丹江口一带,后都于郢(荆州江陵),随着几代楚王的惨淡经营,逐渐向四周扩张吞并其他方国,大别山麓鄂豫皖地区众多方国先后被楚国所灭;同样,处在东方的吴国也向西扩张。因此,湖北东部和安徽各个方国成了吴头楚尾的战场。楚国东扩时,灭弦、英、六舒诸国,一路东进。当时的“英国”大致为今湖北的英山县一带,而“六舒”在安徽的舒城一带(杨伯峻考证《春秋左传注·僖公三年》:“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六名,恐皆同宗异国,统称之曰群舒,大致宗国在今安徽省舒城县。”),这一说法,多种史料皆已证实。楚国最早灭的是弦、英、六舒。英、舒古今位置无异议,而弦子国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说法:河南潢川县,河南光山县,湖北黄冈一带等等,但随着近几年的考古挖掘和众多史料的佐证,已经基本确定弦子国在今湖北浠水县巴河两岸。黄州师范学院梁敢雄老师已作相关论文说明(梁敢雄《春秋弦子国不在光山在黄州巴河两岸考》)。
子胥奔吴线路是否和吴头楚尾相关,关键看几个节点——
地域节点——鸠兹与衡山。《左传》中提到楚国攻打“鸠兹”,而且到达了“衡山”。这两个地名在历史上也有不同说法:杨伯峻认为鸠兹在芜湖市东南二十五里。衡山显然不是今天湖南之衡山,根据清朝高士奇所言在当涂县东北横山;杜预认为衡山在江苏吴兴(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注曰:鸠兹,吴邑,在丹阳芜湖县东……衡山,在吴兴乌程县南);近代方志学家王葆心先生考证认为:鸠兹即今罗田县东北九资河镇一带,衡山即天柱山。余尊王氏所言。如果“克鸠兹,至于衡山”一下子跳过了巢国,越过了长江跑到了安徽东部,几乎接近吴国了,显然不太可能。
《左传》中提到,子重伐吴前“为简之师”,杜预认为“简”字为“简练”之意,也就是出征前,先演习而挑选军吏和士卒。为演练选士卒,子重先攻克了一个小国鸠兹,显然,鸠兹国离楚国比较近,如若在安徽东部,万一“简师”不顺,则难以调遣兵将了。“克鸠兹,至于衡山”,衡山也应该在鸠兹不远的东部,而且如果是在芜湖一带简练,芜湖到吴国都城苏州只有仅仅三百余公里,芜湖到湖北的武汉就有五百多公里,更不说郢都。因此,如果在芜湖简练,那几乎是站在吴国门口挑衅,不合逻辑。
那么,衡山究竟在何处?《春秋左传正义》和《康熙字典》(《康熙字典》:“衡山,南岳。又霍山为南岳。注:即天柱山。疏:衡之与霍,一山而有二名也。本衡山,一名霍山。汉武帝移岳神于天柱,又名天柱,亦为霍,故汉已来衡霍别矣。注:即天柱山。此据作注时霍山为言也。按据此注,霍山有二,南岳衡山及天柱山,皆名霍山。白虎通:南方为霍,霍之为言护也。言太阳用事,护养万物也。汉应劭《风俗通义》:衡山,一名霍山,言万物霍然大也。)都在解释古五岳时引用了《尔雅》,衡山就是霍山,也就是今天柱山,在大别山东,群舒西南,直到隋朝,才将南岳定为湖南衡山。
将“衡山”确定为今安徽天柱山,“鸠兹”为今天柱山西北湖北罗田县九资河镇,则顺理而成了。著名方志学家王葆心已考证此事,且亲自在九资河作“古鸠兹邑”摩崖石刻,以示后人。
湖北国学馆馆长,罗田籍方志学家王葆心
王葆心在罗田县九资河镇留下的“古鸠兹邑”刻石
时间节点——前522、前518年。伍子胥过昭关时,昭关应属于楚国,否则,楚国不可能在此设卡守关。伍子胥奔吴的时间是在公元前522年,罗田凤凰关一带,在春秋各国里面,基本处于鸠兹国、英国和弦子国之间,无论属于哪个国家,在前522年都已经被灭国而并入楚境了。而含山县在今巢湖正东方,与吴国毗邻,离楚国关山重重,应该不会成为楚国的飞地。前518年吴灭巢,说明在此4年间,巢国是独立存在的。因此,基本判断伍子胥所过的昭关应该不会在含山县,或者说,伍子胥即使路过含山县但应该不会像《史记》所言“几不得脱”,因为含山县不属于楚国管辖。
“伍洲”便是过江处
既然伍子胥所过昭关,不在含山县,那故事的发生地当有别地。现今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多采自《东周列国志》和《周朝秘史》,言伍子胥路过昭关时,关吏把守严格,并且画伍子胥像于关口盘查。伍子胥在东皋公和皇甫纳的协助下,混蒙过关。今罗田县凤凰关西约5里,铺兵河下段深水河畔有山名“割须坳”,传言伍子胥过昭关之前在此乔装打扮,因此得名。中国地名一向有所来源,“割须坳”三字恐怕不是后人随便附会的。按凤凰关为昭关说,凤凰关外有三条路可以选择,直走越过蒙蒙山入英山,或左走沿铺兵河同样入英山界,时英山已经属于楚国。但如果右走今梅家冲入白莲河转过浠水县兰溪,而进入长江走水路,看似更转折,实则避开了大路,不仅水路一向比陆路更容易逃亡,且长江以南在春秋时代基本都是蛮夷之地,完全可以避开楚军追查。
各种史料对于伍子胥过昭关后都有“渡江”的记载。
古铺兵河,今凤凰关水库远景,关隘在通讯塔右下边,水库向左顺河可抵达英山县,向右可抵达白莲河,从而到浠水县过长江
割须坳——右侧高速路与山腰交界处
关于伍子胥渡江的地点,历代史地理学家有不同看法。部分史学家认为安徽含山昭关附近为渡江点,而清初沿革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却认为,伍子胥渡江的地点为今湖北浠水县兰溪镇之伍洲,曾任黄州团练副史的北宋文学家苏轼也在诗中特意提到伍洲为伍子胥渡江之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伍洲在县西四十里大江中。相传伍员适吴时过此,因名,即伍洲也。苏轼有诗《王齐万秀才寓居武昌县刘郎洑,正与伍洲相对,伍子胥奔吴所从渡江也》。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五》:江中有五洲相接,故以伍洲为名)。
昭关何以变“凤凰”
罗田的凤凰关既然称为昭关,后来何以更名?源自于当地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传说当年昭关附近有一员外,一段时间他发现家中水缸里每天晚上挑满水,到了第二天早晨又干了。一直不知道原因的员外请堪舆师勘察,堪舆师来他家看了后说:“你家堂屋有100窝燕子,水是被正中间最大的那一窝燕子给喝了”,并让员外把燕子窝给捅了。员外在晚上燕子归巢后破坏了燕子窝,只见里面飞出三只羽翼未丰的燕子,一只掉在昭关,一只在天亮时候掉在蒙蒙山,一只掉在石桥铺。第二天人们一看,原来是三只未长大的凤凰,昭关由此更名为“凤凰关”,原本人才辈出的家族也因此而没落了。亦有说法因地形远眺似凤凰而更名,此处不表。
至此,基本可证得罗田县凤凰关为春秋“伍子胥过昭关”故事之发生地。
名人故事地名之争历来有之,对于其真实发生地和阙疑地都应该以详实的史料来求证核实。罗田凤凰关因岳飞抗金的故事而出名,“伍子胥过昭关”的遗迹却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求证并修缮维护现存凤凰关——古昭关历史遗迹,还原历史真相,不仅仅能让后人了解凤凰关的历史变迁,更是对当地历史地理文化的一种认可和尊重。本文实为抛砖引玉,以冀更多专家结合详实的历史地理资料,对凤凰关及其周边地理,作出更加细致的考证,共同为地名文化保护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①(晋)郭璞、(宋)邢昺《尔雅注疏》,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②(唐)孔颖达《毛诗正义》,201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③(宋)马端临《文献通考》,1986年中华书局,
④(宋)王应麟《玉海》,2016年广陵书社,
⑤(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2008年中华书局,
⑥《光绪罗田县志》,光绪二年罗田县义川书院,
⑦《罗田县志》,1998年中华书局,
⑧(当代)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2009年中华书局,
⑨(当代)叶贤恩《王葆心传》,2009年崇文书局。
撰稿:张君瑜
编辑:陶武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